抗壞血酸葡萄糖苷是一種由抗壞血酸(維生素C)和葡萄糖反應轉化生成的葡萄糖苷產物。維生素C的最大問題是不穩定,容易氧化,因此工程師們將其轉化為衍生物。這些衍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會分解釋放出維生素C,從而提高了維生素C的穩定性,同時保留了其原有的美白和抗氧化功效。
常用的維生素C衍生物主要包括抗壞血酸葡萄糖苷(AA2G)、壞血酸磷酸酯鈉(SAP)、抗壞血酸磷酸酯鎂(MAP)、3-O-乙基抗壞血酸(維C乙基醚)、抗壞血酸棕櫚酸酯(AA-Pal)和抗壞血酸四異硬脂酸酯(VC-IP)。
抗壞血酸葡萄糖苷作用于皮膚后可被酶水解釋放出游離的維生素C,發揮抗氧化的活性,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,減少色素沉著,淡化膚色、亮膚、抗氧化、抗衰老等作用。
抗壞血酸磷酸酯鈉和抗壞血酸磷酸酯鎂的結構相似,特性差不多。然而它們的缺點是分子高度親水,不利于穿透角質層進入體內發揮作用。
3-O-乙基抗壞血酸具有又親水又親油的兩親特性,在配方中容易使用,又容易穿透角質層進入體內,性質穩定,容易吸收,清除自由基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效果和維生素C差不多。
抗壞血酸棕櫚酸酯性質不穩定,受熱或者光照條件下容易失效。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分子很穩定,不容易被破壞,而且從親水性轉化為徹底的親油性。然而,其分子量高達1130,對于透皮吸收不利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其他相關事項需要注意。例如,維生素C衍生物的使用量和穩定性與產品的配方和儲存條件有關。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,以達到最佳效果。